第二章 日本的闪击战
亨利·米歇尔 [法国]
[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 1968
日本在近两年的侵略战争中所获得的利益,使其在陆地和海面上显示出超过对手的优势。凭借这种优势,它为自己开辟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日本的一亿居民中,有七千三百万住在本岛,二于七百万在朝鲜和福摩萨 [ 译者注:福摩萨,即我国台湾,下同。 ] 。日本拥有巨大的人力资源。它的部队既训练有素,又被灌输了狂热思想。
日本的武装舰队几乎和英国皇家海军一样强大。它拥有约十五艘战列舰(其中五艘超过四万吨),十艘航空母舰、五十艘巡洋舰、一百一十艘驱逐舰以及八十艘潜艇。但是只有几艘航空母舰是真正新型的战舰,其余大部分——尤其是所有的护卫舰——都是用客轮或油轮改装的,虽然前者航速快,但后者的航速却还不到二十海里。属于武装舰队的飞机有一千三百五十架。四百五十架舰载飞机是一股难以对付但却力量有限的突击力量。
尽管日本有一百万人被牵制在中国的土地上,它仍有不可轻视的地面部队可以利用。这些人有过多次登陆作战的经验,有山地和丛林作战的装备,并能适应雨季环境和酷热。
陆基空军行二千架飞机,但由于目标遥远,还显得太少了。他们曾经有过一个计划,要为陆军和海军各造三万架飞机,但该项建造计划被耽误了,而且日本的航空工业又没有适应大规模生产所需的设备。
这些弱点在日本战时经济后来发生困难时就暴露了出来。的确,从1919年至1939年间,日本的采矿业产量增长了两倍,钢产量增加了一倍;工业高度集中并经常进行现代化改造,但从世界水平来看,它还不够强大。此外,本国生产的粮食还不能满足整个国家的需要。
况且,这一切潜力还没有全部投入战争。虽然从1937年以来,外贸、货币、价格及工资都控制在国家手里,然而作为基本因素的重工业却在政府的管辖以外,因为大托拉斯实力雄厚,而且独立行事。
尤其是,日本的经济完全靠海上运输。它必须进口所需原料的百分之六十,其中包括百分之七十五的铁矿石,百分之六十的铜,百分之八十四的铅和锡,百分之八十九的铁矾土以及全部的橡胶和镍。它预见到禁运的可能,便贮存了大量的原油,数达四千三百万桶,估计可供两年的消耗。本来打算在战争开始后的第二年还要进口一千六百万桶,第三年再进口三千万桶。
如果想到这样的情况,即在日本无数发展不平衡的群岛之间,交通显然只能靠海运来维持,就能充分了解日本商船队肩负的重担。商船队的吨位为六百万,大部确是很先进的——百分之三十八的舰只下水不到十年,平均速度和结构的匀称都是世界上第一流的,质量极好。特别是,舰只的贮油量很大,可作长距离的航行。
这一商船队完全控制在陆军和海军手里,这样便确保其最大限度地用于战争。但是在另一方面,武装舰队曾征用大批货船,把它们改装成辅助巡洋舰或运输人员和装备的运输舰。1941年12月,正常的船队中只有百分之三十七可以利用。这种情况能否满足大量的运输需要是大成问题的。据一个日本船主的估计,需要量将达二千万吨。
同德国的情况一样,日本只能在速战中取胜。日本最初的一些胜利,如偷袭珍珠港,先发制人的有利条件,以及日本军队所受训练和自我牺牲精神,再加上对手的准备不足,目标既分散而又分隔,似乎都预示着日本的胜利已成定局。但是它的任务是繁重的。它必须迅速做好以下诸事:占领整个帝国;把它组织起来;保护其内陆交通线;巩固其外港以抵御美国反攻;在防御这些外港时必需战而能胜;说服被征服的民族,使其相信自己的未来必然依赖于征服者,并使其经济与日本经济协调起来。所有这一切,必须在美国把它无限的工业潜力转变成为军备工厂以前做好。自从珍珠港事件以后,日本已不可能对美国作任何规模的新打击。现在,日本军队达不到美国的本土;但另一方面,对日本的本上,至少是它的前进阵地,却是美国人能够达到的。
支配日本从事战争的势力有一虚一实。
虚的是天皇的神权及其理论上的无限权威,他是国家政治、军事和宗教三者合一的首脑。从理论上来说,天皇由顾问协助。根据宪法,顾问对天皇的行动承担全部责任,并且对议会负责。实际上,议会并无实权,它的职责仅限于立法及通过国家预算。虽然天皇可以作为一个专制君主自由行事,但他宁愿成为一个立宪君主,顺从顾问们的建议。当然,一切事情必须向他汇报,重大决策也只有在他参与或经他同意后才能采取。实际上,他听取汇报时并不发表意见。他有掌权之名而却顺从他那些真正掌权的部属。他们必恭必敬地向他呈送报告,他即或有时表示一些保留,但仍然批准他们的结论。权力归他所有,而且他随时都可以恢复自己的权力,但他放弃职责,也不采取积极的主动行为。
于是,真正的权利便落到天皇顾问们的手里。同样,从理论上说,这些顾问分为两种:一是政府,一是大本营。实际上,二者已趋于一体,即大本营。其至在战争以前,尤其在整个战争过程中,日本受一个军事独裁控制,而总参谋部事实上就是政府。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首先,根据宪法,陆军和海军仅向天皇负责,天皇赋予它们相当大的独立性,并保护它们不受政府的干预。因此,首相及其同僚无权制定战略和指挥作战。他们只获悉那些陆海军同僚认为应该告诉他们的情况,而这些同僚从来就不是文官;总是海军大将和陆军大将。这些人只能由大本营批准任命,而且几乎总是由大本营推荐的。这样,便不会象大多数其他国家那样,出现首相和最高司令官意见不一致的危险。其结果,一场战争的指挥,实际上由特别的军事部门的专家们负责,首先由作战部门负责,甚至由主管国防、动员和国际事务的军事部门负责。
在近卫公爵被挤走以后,大本营的彻底独立性就在东条大将身上体现出来,他既任首相、陆军大臣,又是陆军的智囊。他几乎总是一帆风顺的。但是由于在他之下的幕僚不属于一个专门的联合总参谋部,而是分属于陆军和海军参谋本部和军令部,所以他的意图有时如果不是完全无法实现,也不免要受到牵制。协同一致在两个部之间总是困难的,往往是根本不存在的。有时为了要取得意见一致,一个军事行动不得不推迟或取消。当双方取得一致意见时,这项军事行动(必然是一次两栖作战)还不能交给单独的一个领导人指挥,而是同一级别的两个人,一个海军,一个陆军。两个兵种从不同途径取得给养。同样,在各个地域广阔的战区中,就会各有一名海军和陆军指挥员。
日本指挥战争的整个组织情况,就是如此的不完善和不协同,因而指挥战争的效率不可能不受到有害的影响。但是这些弱点的严重性还没有马上全部暴露出来。
尽管还存在着三十年代大萧条的后遗,而且在1938年又发生了轻微的衰退,拥有一亿三千二百万人口的美国仍是一个工业上极度强大的国家。到1940年,它的生产已经恢复到1929年水平。美国向欧洲供应了大量的棉花、谷类和油类。除了铝以外,它几乎垄断了所有的稀有金属。它的铁矿石、生铁和钢的产量相当于世界上其他国家产量的总和。通过投资和订立政治协议,它能够使加拿大听命于它,正好象“门罗主义”在拉丁美洲国家也不是徒托空言一样。
但是,这个潜力异常大的国家——估计超过世界工业总产量的二分之一,又有着世界上无可匹敌的黄金储备和财政资本作后盾——一时还没有在军备工业、武器产量或兵力的规模上充分地表现出来。
在海上,虽然大西洋舰队完整无损——但必需为它自己的战区保持有效的力量(何况援英的决议也使其必需留在那里)——太平洋舰队则仅剩下逃脱珍珠港灾难的三艘航空母舰及十五艘停在菲律宾的巡洋舰和驱逐舰了。除此以外,还有在泗水的三艘荷兰巡洋舰及丘吉尔决定派往新加坡的不带防空掩护的两艘英国战列舰,因此,在一个很长的期间,美国舰队被迫处于防御状态。它所能采取的唯一进攻行动,仅限于用潜艇对日本护航队进行袭击。美国舰只为数之少及其距基地之遥远,造成当时防御及日后进攻的困难,夏威夷群岛距旧金山二千五百英里,菲律宾群岛孤悬西方,中途岛中的小岛威克岛与关岛相距一千至一千二百五十里,很难保卫。一旦这些岛屿失陷,日本群岛将在一个长时间内是攻不破的。
英国国旗虽在广大的颁地上飘扬,但实际上这些领地和英国本土是隔绝的,而且印度和澳大利亚已经把它们的精锐部队派往中东去了。香港基地被日本占领的中国领土包围着。自由法国在很可能是日本推进的极限处武装了塔希提岛、新赫布里底群岛和新喀里多尼亚岛,但法国的军队弱小到荒唐可笑的程度。荷兰驻印度尼西亚的军队总共十万人,美国在菲律宾也有同样数目的军队。
慕尼黑协定签字以后,罗斯福总统制订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制造飞机的计划,但美国的航空工业此时尚是家庭手工业一类的东西,尽管法国的订货曾给它轻微的刺激。第一批五千五百架只是在1939年7月才开始投入生产。到1941年12月8日,美国空军大约有二千多架陆基飞机和二千五百架预定给海军的飞机。
美国的潜力是很强大的,但它必需把这种力量变成同样强大的战争机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改组工业,由此而产生的大量问题,则必须随时加以解决。争取时间是必要的,而成功又得靠一系列复杂的前提:首先,欧洲和亚洲要能顶得住,不会过早失败;匆匆忙忙地征召和装备起来的军队,必需团结一致地形成一支坚强的战斗力量;这支力量应合理地加以部署;英美联合的努力即使不能统一调度,至少要能协同作战。同时,只能采取防御作战。但是撤退的范围有多大,又撤到哪里为止呢?
美国总参谋部发现自己面临着三种可能性:既然日本的侵略现在已经打乱了早先的一切计划,那就不管欧洲的后果如何,不惜一切代价地保卫太平洋;听任太平洋西南部的失去,接受这一不可避免的损失,同时在英国集结最大兵力,以便先在欧洲取得胜利,然后(现在还不能确定日期)再回过来对付日本;否则,用最节省的办法来保卫内南太平洋,以便继续在不列颠群岛上集结兵力。
美国军事领导人从后勤方面的种种考虑出发,选择了最后的办法——一个折中的办法。这是因为撤出和加强南太平洋是同样复杂的。英国人欣然同意这样作,因为他们看到自己可能再次在欧洲大陆上取得主动,而又不会因此放弃他们的亚洲帝国。
这样便需要在太平洋组成一个防御态势,从而又引起了指挥的问题,首先就是美国本身的指挥,其次则是盟军的指挥。在珍珠港事件以前,驻菲律宾和驻夏威夷群岛的美军由陆军和海军双重领导。罗斯福总统决定,从12月17日起,所有的夏威夷部队由海军领导,菲律宾的部队由陆军领导。
美国、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荷属东印度这时发现他们突然之间已经在一条战线上作战了,而事先除了四月间参谋部曾有过会谈以外,并没有达成任何协议。而且那些会谈最终只是讨论了攻势作战的问题,现在已经不再有效了。为了解决最紧急的问题,首先建立了一个统一的盟国指挥部,叫做美英荷澳盟军联合司令部。这个司令部由韦维尔将军负责,其他盟国的代表加以协助——海军是美国代表,空军是英国代表,陆军是荷兰代表,至于法国代表,无论是参加自由法国的,还是仍属维希政府的,都被冷落在一旁。韦维尔的权力似乎只是理论上的,因为他的各国下属如不同意他的决定,可以诉请本国政府。事实上,各国的利益不尽相同:英国人首先关心的是保卫马来亚和新加坡;美国人要保持他们的运输线;荷兰人要保卫印度尼西亚,而澳大利亚人却要保卫自己的领土。这些软弱的伙伴结合在一起,无论如何也不能构成一支强大的力量。
在艾森豪威尔将军的建议下,马歇尔将军决定派遣一支七艘舰只的护航队开赴澳大利亚,作为事先就定名为驻澳美军的一股核心力量。于是,1942年的头三个月里,澳大利亚从美国得到了百分之五十五的兵员和百分之三十三的装备。诚然,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农产和畜产是丰富的,但是工具和人力却很差。澳大利亚北部的港湾缺少码头和超重机;内陆的公路极少,而且并不真正宜于行驶重型卡车;同时铁路线也不多,还有五种不同轨距,更增加不方便之处。由于美国士兵比澳大利亚士兵更难伺候——美国兵的标准给养有三十九项,澳大利亚兵才有二十四项——因此除了运输武器、卡辆、军火及一个战役所需的其他项目以外,还不得不加上大批的食品,如细条实心面、大米、水果、牛奶、可可等。
正当此时,支援苏联也是重要的。美国根据租借法案,正经由伊朗和北冰洋向苏联派遣护航队。由于太平洋局势的变化,即使以最小限度的花费来执行严格的防御政策,也需要美国商船队作出巨大的努力。因此必须从最重要的民间航运企业中抽调船只。但由于美国当局尊重自由企业,不愿把所有的私人舰只置于军事控制之下,这一工作受到了阻碍,使得舰只的使用不如理想中那样的合理——1942年5月这一天,有七十八艘船只未能动员起来,而这些船只都在非洲南部地区闲置未用。
因此,太平洋战争使美国人面临几乎是难于解决的问题,而日本人也有日本人的难处。
首先,交战双方必须克服距离长的困难。战争是在太平洋西半部进行的,这一区域占了全球面积的八分之一。东京距夏威夷超过四千五百英里,而距所罗门群岛则多于三千英里;从中途岛到缅甸有六千英里以上,从新喀里多尼亚到阿留申群岛则不足四千五百英里。从旧金山到布里斯班相当于纽约到利物浦的两倍。据美国专家估计,运送十万军队到英国的吨位,只能运四万人到澳大利亚。距离越长,问题的数量及难于解决程度也成几何级数增加。
日美双方当务之急就是使护航队安全进港。美国的护航队必须从太平洋沿岸的港口出发,而那里的港口比东岸的港口数目既少,设备又差。旧金山港拥挤的程度已达到了爆炸点,从那里装船的产品还必须从几千英里以外运来:食品从中西部,武器和机械从五大湖区和新英格兰。所有从美国出发的军队通常都必须随身带两个月的口粮;每个士兵在出发时需要五到十吨装备,以后每月还要一吨。
因此,双方的后勤就成为头等重要的事情。运输需要长时间的准备工作,因为必需计划好如何运转、防护和补充。有时不免发生货物运到了错误地点而毫无办法的情况。军队如果不随带军需,便毫无作为。有时,一个运输连虽然平安地到达了目的地,但却没有运货卡车,或者面包师傅没有了烤箱。但是,当美国人在战争中采用大规模的工业技术以后,很快便在精巧机械的装配、保持顺利运行和改进方面显示出优越性。
在太平洋战争中,装备问题比别处复杂得多,因此战斗部队的人员就相对地较少。首先,船舶是最重要的问题,而又不是随便哪种船舶都可适用,必须创造和建造各种型号的特殊船舶,然后把它们派往目的地。如果再考虑到亚洲大陆广垠寥阔,气候多变,地形崎岖,丛林密布,公路和铁路奇缺,那么情况就更可怕了。总而言之,两个据点之间,最短的距离还是海路。因此,最后的胜利显然必须依靠海上的胜利。
因此,太平洋战争主要是一场海战和空战,需要日益逼近敌人大本营的地方组织起设防基地,需要远程的海空运输,还需要运用各种作战方法。日本人为了避免在广泛的占领地上分散其空军力量,便采取巩固一些岛屿的办法,使它们成为不沉的航空母舰。这样,飞机在几个小时以内便可以从其他基地调来保卫他们。美国人则宁愿使用机动部队,即战列舰和航空母舰能够相互支援的分舰队。但是日美双方的任何进攻都是两栖行动,海陆空互相结合。在这类军事行动中,突然袭击、密切观察细节、保密和准确执行计划都是重要的,而要打赢战争还要靠掌握制空权利制海权,这些便是这场战争的背景,战争过程中又充满着形形色色的插曲。有时双方猛烈争夺一些几乎没有人烟的岛屿,经过严重伤亡后才取得胜利。
由于或多或少公开的种族主义情绪,战争越来越猛烈,甚巨更为残酷。日本人对日内瓦公约中处理战俘的规定毫不尊重。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兼见证人H.詹姆斯写道:“在我四十个月的被俘期间,我不记得有过任何一次,当日本平民或士兵面对眼前所发生的野蛮行为时,曾表示过一点点厌恶或甚至难过的情绪。”日本人在巴丹俘虏的美国人和菲律宾人共七万二千人,他们被迫在烈日下长途跋涉,伤病员则被警卫在路边杀害,一次就达几百名。日本在暹罗修建铁路所用的各国俘虏有五万名,其中一万六千人死于疾病、疲惫和折磨。著名影片《桂河大桥》,就是描述这一事件的。当美国国内了解到这些骇人听闻的事件以后,社会舆论大哗,要求不加宽恕地进行报复。于是美国人便经常用喷火器把日本兵撵出掩体,使他们成为活人火炬。第一颗原子弹投向日本,这并不是一件预料之外的事;它肯定比投向白种人身上所受到的良心谴责要少。受了狂热教育的日本士兵宁愿在他们的小岛上被杀,而不愿落到敌人的手里。
日本虽然与德、意两国从事同一战争,反对同一敌人(除苏联以外),但它从来不同它的盟友商议自己的行动。它从事自己的战争,以达到自己的目标。在它的心目中,这些目标既是宏伟的又是琐碎的。日本领导人(首先就是东条大将)都坚信他们的愿望是合法的,因为日本正在群岛上被窒息着,只有那些在原则上反对它的强国,才想要制止它更自由地进行呼吸。因此,它是迫不得已才要用暴力来逃脱那些正在加诸它身上的不道德行为的。但是日本人从来没有设想过他们必须迫使美国屈服,也没有设想过他们能够让白宫接受议和条件。他们所想要的是增强日本帝国,并准备排除道路上的一切障碍,首先便是美国的舰队。然后,迨日本的新地位真正确立下来,并保证它的所得不可能再被夺走,那时它就会进行谈判。要使这些设想实现,必需依靠德国在欧洲取胜,或者至少也得靠希特勒在那更坚持一个长时期,使苏联在亚洲不能采取有效行动。同时,还需要一个先决条件,就是或者美国把重兵放在欧洲作战,或者它接受在亚洲首次失败以后的局面。因为美国接受这个局面只不过是事实上蒙受失掉它自己曾允诺具独立的菲律宾而已,它肯定不会为这一很不值得的理由去从事一场长期而艰巨的战争。
这些原则一经确立,日本人便按照情况来修改未来帝国的范围和界限。在几个不同的攻占方案之间究竟采取哪一个,他们也还犹豫不决。他们暂时放弃了攻打贝加尔湖以东西伯利亚的任何设想,并且不听从德国的关于向印度方向大举进攻从而向它靠拢的呼吁;它们也不想占领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只想孤立它们。因而日本人便有一个三重的目标:占领那些出产他们所缺原料(如石油、豫胶及各种矿石)的地区,这样荷属东印度和马来亚就特别重要;在中太平洋把一些小岛连成一条防线,以对付美国的猛烈攻势;以及在缅甸和新加坡要冲保存自己的实力,以防御英国可能进行的反攻。一旦这一计划实现,中国便彻底地被孤立了,战胜它并把它纳入已建立的新政治经济区域,便仅仅是一个时间问题。
日本人在三种可行方案中举棋不定:直接进攻荷属东印度,又怕太冒险,因为这样会把交通线拉长到危险的程度;用蛙跳战术从菲律宾前进到东印度群岛和马来亚,这一方案又因太慢而被否决;再有就是同时占领马来亚和东印度群岛,留下菲律宾,原因是既已确定进攻珍珠港,就没有必要去动它了。日本人最后采取了一个计划,向荷属东印度、菲律宾和马来亚同时进军。突然袭击的因素将补偿兵力分散的弱点。由于目标相距遥远,对于部队的登陆、空军的进击、船只的调拨以及给养的提供都要细致地把时间安排好。这项范围极广的计划既大胆而又冒险,但因为它合乎有关各方、政府、海军和陆军的心意,便被采用了。而且,日本人也深知他们对手的一切弱点。
军事行功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占领香港、威克岛和关岛,并在非律宾和马来亚登陆;第二个阶段,攻克荷属东印度、新加坡和缅甸。在东面,不越过千岛群岛、威克岛、吉尔伯特群岛、新几内亚北岸、帝汶岛和北索罗门群岛一线。在西南面,主要据点为拉包尔。
同这些计划相比,袭击珍珠港事实上不过是正餐前的一道小吃,是留给海军来完成的一个大规模的初步战术行动。如果袭击成功,其余的计划便易于实现。的确,在最初几个月中,一切都如愿以偿。
日军每到一处都重复使用几乎完全相同的战术并取得同样的战果:他们轰炸敌方基地和机场;部队从已选定的地点登陆,这支部队绝不太大,但足够保证局部优势,并能速战速胜;接着,使在占领区建起机场或使原有机场恢复使用:然后尽可能不迟延地从这一起点向前再推进几百英里。
这些联合作战的军事行动,使海军和空军负担很重,但它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来完成任务。六艘快速航空母舰是突击力量,它们熟练地集结和展开,需要时便可提供四或五比一的空中优势。从1941年12月7日到1942年4月期间,这支舰队活动于夏威夷到锡兰,等于地球圆周的三分之一。它们依次对珍珠港、拉包尔、达尔文港、芝拉扎[ 注:原书为Tinjilap,疑为Tjilarjap(芝拉扎)之误。——译者。 ] 、科伦坡和亭可马里发动连续的进攻,没有损失一艘舰只。
陆基空军显示出同样的机动性。它的七百架飞机分为两个机群,第一机群以本国为基地,并在中太平洋设有前进基地,它是保卫日本的防御力量。第二机群是一支进攻力量,最初基地设在福摩萨、印度支那和帛琉群岛,后来利用岛屿作为基地,它的三百五十架飞机和水上飞机从一个岛飞向另一个岛,为登陆部队开路和摧毁小批进犯的三百架敌机。
12月8日关岛和威克岛受到袭击,关岛上的五百名防御部队在三十六小时后投降。距关岛约一千五百英里的威克岛不过是一个环状珊瑚岛,岛上的守备部队因粮水断绝,于12月22日投降。吉尔伯特岛已于9日被占。
香港仅仅防御了来自海上的进攻。12月8日它开始受到空袭,日军第三十八师越过边界进入半岛。一万五千名澳大利亚、加拿大和印度的守军被迫撤到九龙郊区,17日又退至香港岛。19日,日军在香港登陆,守备部队由于饮水用尽,于12月25日投降。这些就是日本最初的重大战果,而好戏还在后面。
美国政府对菲律宾群岛的政策是优柔寡断的。它原则上同意菲律宾从1946年独立,但却仍置菲律宾于自己的卵翼之下。他们意识到菲律宾与美国远隔重洋,是不可能加以防御的,但又不愿让它听天由命。这种半心半意态度的结果,就使这个群岛没有足够的防御力量。
因此,在12月,总数为十万(其中七万五千为菲律宾人)兵力的陆军,仅有一百架战斗机、三十四架轰炸机和大约一百辆坦克进行支援。因为缺乏具有适当设备的机场,不能把这些飞机疏散开或伪装起来。无线电联络很慢。同时,正如珍珠港的情况一样,岛上有人批的日本人居住,使间谍活动进行起来很方便。美国历史学家对于美军的无能很少提及,这也许是因为它涉及到麦克阿瑟将军的责任问题。对珍珠港的袭击,是在公开敌对行动开始后六小时就知悉了;但棉兰老的美国飞机,却有一半被日本空军在地面上就击毁,事前毫无所知,甚至想都没有想到。
12月10日,日军开始从吕宋北岸登陆,12月24日,日军在林加延登陆。面对日本人的进攻,美军既不能击退他们,甚至也不能把他们阻止住。不多久便有十五万日军来到岛上。麦克阿瑟撤至巴丹半岛,连绵不断的纵队沿着唯一的道路转移,没有因为日军的轰炸而崩溃,这倒是一个奇迹。
显然,菲律宾群岛是守不住了,尽管麦克阿瑟还不死心。剩下的少数飞机调回荷属东印度。哈特海军上将的舰队受命趁还来得及时撤至马来亚屏障后隐蔽。山下大将的日本部队毫不费力地占领了一个又一个岛屿。由于缺乏任何从外面的支援,麦克阿瑟小小军队在巴丹的第一道防线于1月22日被突破。随后建立的几条防线,只不过使无法避免的撤退拖延了几天。4月9日,美军撤至科雷吉多尔继续作战。但是由于疟疾而大批死亡,又加以食水用尽,美国最后的守军在经受了五十三次空袭之后于5月7日投降。麦克阿瑟离开巴丹赴澳大利亚指挥正在开始在那里组织起来的部队。他很不高兴地离开菲律宾群岛,发誓还要回来。
美国在亚洲的情况正如英国在欧洲一样,表现出不能对自己所保护的领土提供有效的防御。英国和荷兰的处境一点也不比美国好。
荷兰军队总数约十万,其中不到三万五千人配备了较现代化的装备。由于他们分布在广大的区域内,配合作战的二百架飞机中又只有六十架是新型的,所以无论在什么地区都不能提供有效的抵抗。联合指挥部的建立及韦维尔将军到达爪哇,也没有使情况有多大改变。无论什么样的事先训练,也无法克服多种语言所造成的混乱;在舰只方面,也没有共同的信号。
不过,从菲律宾群岛调来的美国舰队,从澳大利亚调来的一些美国飞机,以及正从中东返回澳大利亚的某师的前卫,也还是提供了一些增援,但并不算太多。
日本人按照他们一成不变的战术,一方面从马来亚半岛直逼苏门答腊,另方面在婆罗洲、西里伯斯群岛及摩鹿加群岛登陆(从安汶岛他们便可以轰炸荷兰的基地泗水),这样就逐渐包围了爪哇岛。日军每到一处都发现油库被毁,但这一点障碍并不足以阻挡他们的推进。
当日本人在不可能防御的地区建立起据点以后,便逐步收拢对爪哇的包围圈。2月,日本占领了南苏门答腊、帝汶岛和巴厘。这样便从东面切断了爪哇与澳大利亚的联系,而西面的新加坡也失陷了。与此同时,巴达维亚 [ 译者注:巴达维亚:雅加达的旧称。 ] 开始遭到轰炸。
爪哇之战是1942年2月27、28日和3月1日在海上展开的。多尔曼海军上将率领下的联合舰队于战斗一开始时便遭不幸,英国的厄勒克特拉号巡洋舰当场被击沉。继此以后,日本仅损失一艘鱼雷快艇驱逐舰,却击沉了两艘巡洋舰和三艘联合舰队的鱼雷快艇驱逐舰。那是一场灾难,尤其是对已经有一百五十年没有打仗的荷兰海军来说。
荷兰当局没等到这场无望的战役结束便从巴达维亚撤出。日军从爪哇北部平原登陆,并迅速向前推进。第一天使占领了距曾经是首府的万隆几百英里的机场。3月6日他们已到达爪哇南岸,并进入当时已宣布为“不设防城市”的芝拉扎。虽然苏门达腊和帝汶岛上的战斗仍在继续,荷兰当局在徒劳地企图作部分投降的谈判之后,被迫向日本的今村均大将完全和无条件投降。今村均大将曾威胁说,如果荷兰拒绝投降,就要轰炸它的城市。日本取得胜利后的第一件事,便是除了拘留被俘的士兵以外,还扣押了岛上的大部分白人居民。
英国人一直以为日本人不会进攻新加坡,这一看法来自远东的总司令官。丘吉尔认为,即使从最坏情况考虑,日本人也不会在1942年春天以前发动进攻。无论如何,英国人正依靠美国的舰队来遏制日本人,因此珍珠港事件对英国人来说也同样是一个痛苦的挫折。他们只得以自己很不充足的人力物力去面对这一形势。英国的军队大约有九万人,既缺乏坦克,又缺少有经验的军官和军士,甚至也缺少训练有素的士兵。为了对付日本在印度支那基地上的空军中队,英国皇家空军仅有飞机一百八十架,其中大部分都已过时。英国政府料到会失败,只好听之任之,因为在英国人看来,亚洲战场是次要的。但是为了尽可能挽回败局,英国还是决定派两艘新型的战列舰到新加坡。这两艘舰只正好在最后的时刻12月2日到达。
英国司令部曾经想到抢在日本以前进入暹罗,但又不愿破坏该国的中立地位,日本人却没有考虑那么多。12月8日,他们便占领了曼谷和马来亚半岛附近的暹罗港口。
指挥英国仅有的在数量上可观的部队的司令官菲利浦斯海军上将岂能按兵不动呢?他得到消息以后,使出航去拦截日本的护航队。他知道日本的水面舰队并不在那里,但飞机和潜艇却是危险的。当然,英国战舰曾在挪威和克里特岛被飞机击沉过,但战列舰还从未有过损失。英国人低估了对手的力量,他们还不知道只有日本人当时已经掌握了用飞机进行鱼雷战的完整技术。威尔士亲王号和却敌号尽管设有四十座自动高射炮,但却全然没有空军掩护,甚至也没有侦察机,于是12月10日两艘舰只及其全部船员在三十五分钟内就被击沉。英国的制海权和制空权一样便也丢掉了。
这时山下大将的交通线已得到保护,他的军队便双管齐下,一方面穿过丛林,一方面在沿海一系列地方登陆,沿着铁路和公路,进入马来亚。印度和澳大利亚部队经常被日军从背后袭击,只好后撤,直到士气崩溃,最后逃往新加坡。
新加坡的海防是很好的,因为马六甲海峡中许多小岛上都己坚固设防。但是新加坡的陆上防御却较差,特别是由于新加坡和大陆之间有一条两英里长的堤道相连。2月8日至9日夜间,日军突然在岛上登陆,他们维修好堤道后,便把坦克和大炮从堤道上开来。2月12日,日军抵达新加坡大门口;14日占领了海军基地及水槽。15日守军投降,交出了八万名战俘。日军原打算一百天完成这项战斗计划,结果只用了七十天。
缅甸自1937年便脱离了印度,而英国很少关心它的防御问题,原因之一就是缅甸的青年知识分子对英国非常敌视。但是保护印度的大门是重要的,于是这项任务便交给了赫顿上将统率的两个师来执行,一个是印度师,另一个是缅甸师。
在日本方面,总参谋部把缅甸看成是次要的战区。他们所以派军队到那里去,有三个目的:切断中国与外界的最后一条交通线(1942年1月在仰光有十万吨军需准备运到重庆);除掉敌人远程飞机的基地;防御从印度方向来的进攻。他们可能想把缅甸当作进攻印度的跳板,但这也不一定,虽然确曾打算把印度纳入大东亚共荣圈。总之,这一庞大计划只能留待以后进行。
缅甸与印度之间重山相隔,没有能通行车辆的公路,交通线按山谷南北纵行。五到十月阴雨连绵,小径变成急流,道路变成泥沼。适于作战的季节只有每年的十月到次年的五月。由于人口稀少和资源贫乏,这些地理条件就更加不利,而这意味着作战部队虽然人数不多,辅助勤务却很庞杂。
日军既已占领了接近仰光的机场,便继而越过英国在河上仓促设置的防御,并于1942年3月进入了仰光。这是一次重大的战果,因为仰光的港口设施、炼油厂及日用品仓库仅仅部分受损。
第二阶段开始,日军沿伊洛瓦底江而上,把英军及赶来支援的中国军队(英国对此感到有些屈辱)击退。日军占领了滇缅公路的起点腊戍,又占了曼德勒及油井,与此同时空军刚轰炸了锡兰。这一大胆的军事行动吓坏了英国人,以致他们把远至非洲东岸的英舰召了回来。因为日本舰队的活动范围未超出安达曼群岛,英国便没有在印度洋留下舰只。但是英国人又怕后方受到威胁,便在马达加斯加的迭戈-苏瓦雷斯登陆并占领了全岛。这样就与维希政府和自由法国两方面都发生了矛盾。
在第三阶段中,英国军队从缅甸撤到印度去避难。这一过程中不是没有经受重大困难和相当损失的,而剩下来的中国军队就回国去了。雨季使战斗停了下来。但是现在又怎么去供应中国呢?日军将前进到哪里才会停下来?谁又去阻挡它呢?
1942年春,日本就达到了他们的全部目的,而所遭到的损失是最小的,时间也比预料的决。他们每到一处,都能借助于当地的“第五纵队”。在菲律宾和缅北,英美军队只能进行一些零星的游击活动。中国则被彻底孤立了,这时只能靠空运得到援助。因此必需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空运体系,但它的规模无论如何不会很大。印度在动乱之中。尽管甘地和尼赫鲁宣传非暴力主义,并拒绝与英国进行任何类型的合作;但在缅甸避难的钱德拉·鲍斯[ 译者注:钱德拉·鲍斯(1891-1945),印度政客。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在日本搞“自由印度”运动。1945年因飞机失事而丧命。 ] 却正在鼓吹和准备武装暴动。当时澳大利亚正从中东撤兵,丘吉尔批评它没有采用征兵制。总之,反日联盟情况不佳,士气也很低落。
美军不得已只能对吉尔伯特、马绍尔群岛和威克岛进行小规模的反攻,他们在新喀里多尼亚岛上建立了一个前进基地,这样便与自由法国的高级专员达让尼厄海军上将发生了摩擦。盟国的联合指挥部因为没有起到什么重要作用,便宣告结束。英美两国决定彼此之间划分战区。韦维尔和英国负责自新加坡至地中海地区。美国负责整个太平洋。但是它们能用什么军队在这些广阔的地区上部署呢?为了保卫印度,韦维尔有四个兵力不足的师和两个用旧式飞机装备的空军中队,机场设施简陋,也没有雷达。据澳大利亚政府估计,需要二十五个师来保卫澳大利亚。该国外交部长伊瓦特博士要求英国把六个星期生产的军用品全部拨给澳大利亚。
但是日本人的前进有没有到了尽头呢?日军占领了俾斯麦群岛上的拉包尔港并使之成为一个基地之后,又于1942年2月在新几内亚岛登陆。由于该岛山峦、丛林和气候条件的影响,日军的进展速度第一次开始减慢。而美国这时也是首次取得了一点胜利:1942年3月,美国轰炸机在莱城和萨拉莫阿海面上击毁了二十艘日舰。这件事本身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或许是意味着事情有了一点转机。
对于另一个没有料到的事件,日本人到是感到十分忧虑,这就是1942年4月18日东京受到轰炸。逃脱珍珠港浩劫的美国航空母舰负责这次空袭。这件事对美军的士气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对趾高气扬的日军则不啻泼了一瓢冷水。于是日本人决定扩大他们的防御圈,以便保卫本土。正当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力量已经用到了极限时,却又在计划进一步向所罗门群岛和新几内亚南部前进;同时,其他的行动计划又使他们要向新喀里多尼亚、萨摩亚、斐济群岛、中途岛和阿留申群岛进军。诚然,如果他们获得成功,就会切断美国和澳大利亚之间的交通线,排除来自阿拉斯加的进攻威胁,并使美国丧失夏威夷以西的一切军事基地。然而,在日本这样做的时候,会不会把交通线延伸得太长呢?在胜利的陶醉下,他们会不会贪多而嚼不烂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